历史 本县自蜀汉
章武元年(221)建治至今,已历1769年(止于1990年),其间,隶属关系、疆域扩削、县名更易、
治所迁移均变化巨大,据《薛志·建置志》云,曾有一城、二州、四郡、六县等设置。
建置沿革
夏、商(约公元前21世纪一前11世纪)县地属梁州褒国附庸巴方。
西周(前1027一前771)县地属雍州
楚国。
东周(括春秋、
战国)前期(前770一前312),县地仍属楚有。
周赧王三年(即
楚怀王十七年,
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,前312年)秦楚发生“丹阳之战",秦师获捷,乘胜占领楚之
汉江中上游地区,直至战国末(前221),县地属
秦国汉中郡。
秦(前221一前207)县地属汉中郡成固县。
西汉(前206---25,包括新莽和更始政权)承袭秦制,仍行郡县。武帝元封五年(前106)分全国为十三州(郡),县地大部属
益州汉中郡成固县,东北隅属汉中郡之
安阳县。新莽地皇四年(23),
公孙述割据益州,占有巴、汉,13年中,县地为公孙政权所辖。
东汉光武建武十二年(36),破蜀灭述,县地复归汉有,仍属益州汉中郡成固县。和帝永元七年(95)以
班超平定西域有功,封
定远侯,食采于县地(括今镇巴),并
建平西城(又名
平阳城、定远城),为本县建城之始。
汉献帝初平二年(191),
张鲁、据汉中,改汉中郡为
汉宁郡。建安二十年(215)
曹操据汉中,复汉中郡名??っ礁?,县地仍属。
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(219),
刘备取汉中,县地归蜀。蜀
汉昭烈帝章武元年(221)分成固县南境置南乡县(即今西乡、镇巴二县地),从此本县脱离成固,独立行政,仍为蜀汉益州汉中郡领辖,设县治于归仁山(今
镇巴县渔渡坝古城堡)。是年,蜀将
张飞晋封“西乡侯",寄食采于南乡县。
蜀汉后主炎兴元年,即魏元帝
景元四年(263),
曹魏灭蜀,分
广汉、巴、涪陵以北7郡为梁州,本县归魏,属梁州汉中郡。
西晋统一
中国后,武帝
太康二年(281),因张飞封侯西乡,改南乡县为西乡县。
西乡县之得名,虽有数说,但以张飞食采之说较为可靠。治所由归仁山北移平西城,仍属梁州汉中郡。愍帝建兴元年(313),
仇池氐杨难敌据汉中,次年,梁州人张咸起兵逐氐军,投归益州巴氐
李雄,;由此本县遂为李雄所建之“大成"所有,行政隶属仍为梁州汉中郡。
东晋(括十六国)初,本县尚归
成汉(即大成)所有。晋穆帝
永和三年(347)
桓温伐蜀,成汉灭,本县归晋。东晋孝武帝
宁康元年(373),
苻坚派兵攻取梁、益二州,本县遂为
前秦占有。孝武帝太元九年(384),桓冲遣将杨俭期收复汉中,本县复为晋土。安帝义熙元年(405),谯纵叛晋,割据梁,益,仇池氐王
杨盛乘虚据汉中,以地请降后秦,但因杨盛窥伺两端,游离于东晋、后秦之间,东晋、后秦皆无实际管辖能力,汉中郡、县实为杨盛政权所辖。义熙九年(413),
刘裕命益州刺史
朱龄石灭谯纵,收复四川东晋王朝乘胜克汉中,本县再归晋。在东晋103年中,汉中
郡县兵连祸结罗几易统治,但西乡县名未变,治地平西城未动,始终归梁州汉中郡所辖。
南北朝历
刘宋、萧齐至
萧梁武帝天监三年(504),即
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,梁州刺史
夏侯道迁以汉中叛降北魏。北魏政权于县境(今峡口)设
丰宁戍。改西乡县为丰宁县,寓五谷丰稔,四季咸宁之义。并立
丰宁郡领丰宁县,郡县同驻丰宁戍,改属东梁州领辖,旧治平西城遂废。梁武帝
大同元年(535)北梁州刺史
兰钦收复梁州,本县还梁,复西乡县名,治所仍驻丰宁戍,属北梁州汉中郡所辖。
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(551)侯景溯江犯
江陵,梁萧绎(次年称帝)求救西魏,约许割让汉中。西魏乘机于废帝元钦元年(552),遣将达奚武占领汉中,本县又为西魏所有。西魏恢复北魏建置,废西乡县名,再立丰宁郡、丰宁县于丰宁戍。次年,析北梁州和直州(即北魏东梁州)之地置洋州于泾洋
河口西岸蒿坪山之阳(即今四季河),以洋水为名,此为本县立州之始。洋州领洋州、怀昌、洋中、丰宁四郡。
洋川郡辖黄金县;
怀昌郡辖怀宁县;洋中郡无考,丰宁郡辖丰宁县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
宇文觉代魏立周,本县即为
北周所有,仍属洋州丰宁郡,县名驻地均无变动。
隋立,本县即属隋土。文帝开皇三年(583)撤郡,行州县两级制,时,丰宁县仍属洋州。炀帝
大业元年(605)废州复郡。翌年撤梁、洋二州,合为
汉川郡;改丰宁县复西乡县名(从此县名迄无更)多同时将县治由丰宁戍移往所废之洋州治地蒿坪山之阳,且立洋源镇(军事建置)于此,县镇同治,归汉川郡所辖。
唐高祖武德元年(618)废郡复州,析汉川郡之西乡、兴势、黄金三县,再立洋州于西乡州县同治蒿坪山之阳。七年(624)析西乡南境置洋源县(今镇巴县地)。
唐太宗贞观元年(627),分全国为10道,本县属
山南道洋州辖。玄宗开元二十一年(733)调整区划,山南道分为东西二道,本县随洋州属
山南西道。
天宝元年(742)改洋州为洋川郡。十五年(756)郡治由西乡迁往兴道(贞观二十三年改兴势为兴道,今洋县)。
肃宗乾元元年(758)再撤郡复州,改洋川郡为洋州。一迁一改,本县仍属。代宗
大历元年(766),洋源县治因兵事烧劫,侨驻本县白湍村(今古城子,亦为两晋至萧梁的西乡县治)。敬宗宝历元年(825)撤销洋源县,其地大部并入西乡县。僖宗光启三年(887),洋州设立
武定军(军事建置)。昭宗景福元年(892)风翔
节度使岐王李茂贞以讨
杨复恭为名,取凤、兴、洋三州。昭宗天复二年(902),朱温进入
关中,把持朝政,杀戮大臣,四川
王建乘机以假道勤王为名,占领兴元(汉中),洋州武定军节度使
李思敬迎降,本县随洋州归前蜀。
后唐庄宗同光三年(925),即前蜀咸康元年,皇子魏王继岌伐蜀至兴州(
略阳),前蜀武定军节度使王承肇即以洋州北降后唐,本县随之。后唐闵帝应顺元年(934)正月,盂知祥遣将
张业入兴元,武定军节度使孙汶韶又以洋州降后蜀,因避
孟知祥讳,乃改洋州为源州,本县从属。
北宋太祖乾德三年(965)正月,宋将王全斌、
刘光义灭后蜀,改源州复洋州,本县与兴势、黄金、真符同为洋州辖。
宋太宗至道三年(997)改道为路,分全国为15路,本县随洋州属
陕西路。神宗熙宁五年(1072)增建
利州路,本县随洋州属之,县治仍驻蒿坪山之阳。
南宋仍行路、府(州、军)、县制。高宗
绍兴十四年(1144)利州路东西两分,本县归利州东路洋州辖。理宗端平元年(1234)金灭。次年,
蒙古军入侵金、洋、梁(兴元)三州,战争屡年,西乡城毁治废达18年。宝祜元年(1253),即蒙古宪宗三年,
忽必烈遣使戍守兴元诸州,“草创之初,未暇为经久之规",沿袭宋制,并利州东西两路为兴元路。本县归兴元路洋州辖。时,县城已毁,因陋就治于蒿坪山之阳。
自忽必烈在兴元诸州建立各级地方政权后,历19年始建
国号为元,其时,本县已为元土。
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(1286),全国设10个“行中书省"(简称行省,后增至11个),代“中书省"分治天下。从此,本县脱离洋州,改属
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。元晚期县治方由蒿坪山之阳迁来今治。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(1365),
夏明玉珍取兴元,本县随之又属“大夏"6年。
明太祖
洪武三年(1370),大将徐达克兴元,改兴元路为
汉中府,洪武九年废行中书省,分全国为13
承宣布政使司,本县即属
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汉中府。
清世祖顺治三年(1646),
肃亲王豪格遣将贝勒尼堪等进占汉中,县土遂归清有。清承明制,本县仍属陕西布政使司(后改称陕西巡抚部院,俗称陕西?。┥掳驳篮褐懈搅?。清仁宗
嘉庆七年(1802)析本县南境24地置定远厅(今镇巴县)。
中华
民国元年(1912)1月1日,孙中山在
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,3日成立临时政府,是时,陕西省已先宣告脱离清朝统治。民国2年并汉中、
兴安(安康)、
商州为汉中道,本县属之。民国17年撤道,行省、县二级制,本县直属陕西省。民国24年,省下增设行政督察区(即
专员公署,简称专区),本县属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(治南郑)所辖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。同年12月5日,西乡解放。新中国行省、县两级制,省下分区设置行政督察机构。本县初属陕甘宁边区
陕南行政公署,1951年属陕西省南郑区专员公署,1954年属
陕西省汉中区专员公署,1955年6月属陕西省汉中专员公署,1968年属陕西省
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,1978年属陕西省汉中地区行政公署,1996年7月,汉中撤地设市后属
汉中市至今。
疆域变化
蜀汉章武元年(221),县地脱离成固(今城固)管辖,独立为县,名曰南乡。同时纳入安阳县西北土地之一部,全县略大于今西乡、镇巴二县之版图。
西魏废帝元钦二年(553),在今四季河(旧名寺溪河)置洋州,调整郡县政区,县地因之三分:东北(今子午、碾子沟、七星坝、三花石、白龙塘一带)入洋川郡黄金县;西北(今桑园铺一带)入怀昌郡怀宁县;本县时名丰宁县,属丰宁郡,留有本土大部,版图较前缩小。
隋大业二年(606)撤销洋州,调整郡县,本县治所自峡口迁往原洋州驻地(今匹季河),同时收回本县东北、西北原于西魏时期拨交黄金、怀宁(时已改名怀昌县)二县之土地,版图复归。
唐高祖武德七年(624)析本县南境立洋源县,疆域缩小过半。敬宗宝历元年(825)撤洋源县,其疆域绝大部分复归本县,原有版图基本恢复。
明太祖洪武十年(1377)撤销洋县建置,其领土交拨本县。未几,洋县收土复立。
清嘉庆七年(1802)割南境24地(乡)立定远厅(今镇巴县),本县疆域大减。嘉庆十四年准楼房坪菩提河民众所请,奉命以本县蜡溪、大市川调换定远厅之楼房坪、菩提河(今大河区),从此二县管理方便,四地人民惬意。
民国22年(1933)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通江建立赤北县,本县西南楼房坪一带为该县第五区管辖,23年,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,赤北县建置遂废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1952年割本县杨家河一带归镇巴县。1953年接收镇巴县觉皇乡王儿垭以北之插花地入高川区马家湾乡管辖。1957年5月割茶镇区子午乡金宝滩及松树沟乡庙坝、张家铺子等地入石泉县饶峰区。1961年底又将本县松树沟公社同心生产队部分插花地划归石泉县。
区划
建县以来,历代参照县境地理环境、人口、土地以及相对稳定、便于管理等因素,划分行政区域。远无稽考。自清迄今,行政区划已调整20余次,政区层次、名称、数据、界线、驻地皆随之变化。
民国10年(1921)以后,部分乡、地分为两牌(同乡级,不是甲牌之“牌”),渐增至60乡(地),分为两牌者有:
富儿沟分前后两牌 东沙坡分前后两牌 水东坝分上下两牌
法宝分东西两牌 黄池分上下两牌 丰渠分上下两牌
平地分上下两牌 男儿坝分南北两牌 苦竹坝分南北两牌
两河口分东西两牌 簸箕河分上下两牌 上下高川分上中下三牌